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高一教案优秀

时间:2025-04-09 05:05:39
高一教案优秀

高一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教案优秀1

教材理解:

《拣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记事散文,作者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在此文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教学设想:

此文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全文虽较长,但大部分是人物的对话,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教师对此文可以大胆的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把握,培养学生一种仁爱思想。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树立仁爱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回想在童年时最让他们动心及难忘的事。

二、学习目标展示:

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3.11《拣麦穗》教案1(粤教版必修一)3.11《拣麦穗》教案1(粤教版必修一)。

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提问: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2、你读后是一种什么心情,哭?笑?……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四、反馈评价:

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后的心情?

一、背景 农村姑娘纯真的梦和梦想破灭

拣麦穗

(忧伤) 二、我的梦 “我”和卖灶糖老汉的纯真情谊以及对其的怀念

五、问题探究:

1、了解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以“爱”和“美”为创作主题)。

2、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思考为何二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作者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爱)

3、(反馈评价)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这一老一少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话的小孩稚言,而老人却为一个贪吃的孩子付出了他朴素的爱;也因为童言无忌,“我”使一位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在孤独中品味到了一丝温情。一边是懵懂的小女孩,一边是漂泊的老人,在这两个陌生人之间却传递着关爱、依恋和珍惜。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的歌颂。

六、分层训练:

1、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2、在我们生活中你也许也遇到过“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的爱,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这些爱,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师寄语:(让世界充满爱,伴随全班学生一起唱此歌结束教学)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教学后记:

虽然只用了一课时,但是由于本人的准备充分,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这节课效果很好。

主要优点有:

1、能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使用幻灯片、音乐的辅导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通过拓展活动,既牢固本课的知识,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高一教案优秀2

活动理念:

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四面八方走进一新的班级,在新的环境、在的集体中,他们正在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这时候,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引导他们负起集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班级体的建设,更可以增强每个学生心中的归属感。同学们,当你沉醉在大海的波澜壮阔时,你可曾想过?那是一滴滴水珠汇集而成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但你可曾看到那是一块块砖石垒成的!一滴水晶莹可爱,可他经不起阳光的蒸晒,也经不起轻风的吹拂,但是一滴滴水珠聚集在一起,却可以汇成广阔的海洋。同学们,既然我们有缘来到了这个新班级,希望我们都愿做一滴小小的水珠,紧紧的团结在我们的家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集体的力量与荣誉感。

2.进一步了解身边老师与同学。

3.如何增强班级的荣誉感,共同团结奋进,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

活动过程:

1.主持人致开头词

2.欣赏一个小品《中秋之夜》。

3.讨论与思考

a.家的概念是什么?

b.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好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家。

4.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我们》

在这金秋的9月,在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这群青春洋溢的少年,走进了这个集体。从此,我们生活的轨迹有了一段同行的日子;从此,我们的心有了一份共同的牵挂;从此,我们便是不需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从此我们成了一家人。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溶为一体时,它就获得了新生,因为大海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也是如此,当你单枪匹马,孑然一身时,力量是微薄的。只有像水滴一样汇入大海,全身心的融入的集体中,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你的生命才能迸发出灿烂的光华。让我们一起为了我们的家而努力奋斗吧!谢谢。

5.创设情境――我为班级添砖加瓦

1)只有我们每个同学为班级添砖加瓦,我们集体这座房子才能高大而坚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真心,用爱意去护卫自己的家,她才会为我们挡风遮雨。让同学思考自己在这一个月里为班级添了什么砖加什么瓦?

2)要建造一座温暖的小屋,光有“砖”和“瓦”是不够的,那样的房子经不起风雨,只有好的“水泥”把它们粘合在一起,这座小屋才是坚固的,那有哪些“水泥”可以来粘合我们的“砖”和“瓦”呢?(真诚、友谊、相互理解….)

6.玩游戏(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7.请欣赏小品:《傻根与钱多多》

活动名称:立锥之地(找四组同学,每 ……此处隐藏28922个字……,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1min)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今天的作业呢,就是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这几个方法,分析《每课一练》42页第三题艾青的这首《礁石》。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高一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