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

时间:2025-04-09 05:05:39
高三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①热力环流;

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

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 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 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

(1) 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 显示热力环流全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①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地面冷热不均)。 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 (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 (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引导)

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 ……此处隐藏20100个字……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三地理教案15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石化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了解化石燃料开发和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石化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能源多元化的意义,和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课前预习】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定义:

2。能源分类:

产生的方式:

按形成和来源:

按利用时间长短:

按性质:

㈠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_____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__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区的储量最多,

南方除_______外,均严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

世界 东半球 _____________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中国 东部

西部

㈡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________

2。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原因:______________),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_____。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______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 为主,占___%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费以_____、_____为主,占____左右,煤炭只占____%左右。

【问题探究】

1。思考:你认为西气东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

过程 影响

开采

运输与存放

利用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归纳总结】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课堂反馈】

1。下表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l~3题。

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和核电

① 13。2 14。22 69。6 21。5 2。2 6。7

② 30。7 3。73 24。9 39。7 25。7 9。7

③ 7。1 1。89 17。7 51。1 12。5 18。7

④ 8。5 30。7 17。3 20。6 55。3 6。8

(1)上表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2)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3)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三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